去年10月10日,在國家棉花産業聯盟(英文簡稱CCIA)主辦的高品質棉花競拍大會上,标的5000噸的CCIA高品質棉花被20多家企業高價競拍,一搶而空,其中最高加價達2500元/噸,國産高品質棉花優質優價體現得淋漓盡緻;
今年5月20日,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号”在青島交付運營,标志着我國率先探索海洋漁業養殖從近海走向深遠海,從農業傳統經營模式轉向大規模現代化工業生産的方式和路徑。該船可年産高品質魚類3700噸,超過了查幹湖的一年漁獲量。
海洋養殖的“大國利器”背後,離不開深藍漁業科技創新聯盟的大量攻關成果;棉花産業升級疊代更是國家棉花産業聯盟全産業鍊協同創新的結果。
2020年9月,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科研工作者殷殷囑托:“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部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着力推動“放活機構”“放活人員”“放活成果”,充分激發了科研機構、科技人員以及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從棉花拍賣和海洋養殖,都能看出一個“活”字帶來的創新力量。
農業産業發展的重大課題包括一些瓶頸問題的解決,都需要産學研各方密切結合、深入協作。2014年12月22日,原農業部主導建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搭建科企融合平台,先後成立了優質奶業、棉花産業、漁業裝備等76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其中13個聯盟由企業牽頭,19個聯盟建立了實體化運行的公司。上千家科研院校、企業參與聯盟建設,有效改變了各類科技創新主體單打獨鬥、各自為戰的現狀,基本形成了産學研用緊密結合、上中下遊有機銜接的協同協作格局。國家棉花産業聯盟、深藍漁業科技創新聯盟都位列首批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認定名單。
與此同時,以糧食、經作、畜禽、水産等50個主要農産品為單元,按照育種、種養、病害防控、機械裝備、加工等全産業鍊布局科技力量的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也逐步建設起來,2000多名相關專家在體系中獲得長期穩定支持,通過聯合攻關、示範培訓、政策咨詢和應急服務,解決了靠單個課題、單個學科、單個單位無法攻克的産業技術難題,提升了産業技術水平,促進了産業發展方式變革。
按照建設“農業矽谷”的思路成立的南京、太谷、成都、廣州、武漢5個現代農業産業科技創新中心,大力推動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要素集聚、關聯企業集中、優勢産業集群,搭建科學家與企業家同台唱戲、創新要素與産業發展深度融合的平台,已經成為區域經濟增長極。目前共有373個高水平科研團隊、389家高科技企業、32支高質量基金入駐,“農業矽谷”效應逐步顯現。另外,近十家企業在這裡設立了總部,思威博公司、史記生物、南農大動物藥業、深農智能等企業正在加速籌備上市。
如何賦予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和決策權,切實把“權”放下去?農業農村部在國家重點研發專項、轉基因重大專項等300多個項目中,做到三個“自主”,即在研究方向不變、考核指标不降的前提下,科研人員可以自主調整研究方案和技術路線;項目負責人可以在申報期間自主組建科研團隊,在實施期間自主調整項目骨幹等人員;在項目實施期間,項目牽頭單位可以自主調劑相關預算科目,有效解決了“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報銷難”等問題。
“以前編制項目預算十分繁瑣,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填寫每個科目的具體内容和預算說明,如果填寫不妥當,後期預算調整程序很複雜。現在隻需按照設備費、業務費、勞務費編制直接經費預算,并下放預算調劑權即可。這非常符合自然科學不斷試錯的研究特點,不用擔心因預算不當導緻研究受阻的風險,也使得科研人員能夠有更多精力專注于科學研究。”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茆振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農業農村部每年向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産科學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下發部屬三院基本科研業務費支持方向建議,推動經費支持奔着生産上最緊要的問題去。通過精簡專項管理流程與工作環節,切實為科研院所減負,大大減少了對研究所、科研人員的幹擾,讓農業科研人員能夠按照總的目标方向大膽探索,将更多時間和精力用來推動産出原創性重大成果。
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把需要的關鍵核心技術項目張出榜來,英雄不論出處,誰有本事誰就揭榜。”農業農村部不斷探索新型科研組織方式,推動分類實施“揭榜挂帥”“賽馬”“擇優委托”等制度,啟動實施了大豆、玉米種源攻關“揭榜挂帥”工作。對于攻關任務明确、應用導向鮮明、有利于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的項目類型,支持企業牽頭承擔。
在談到加快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一些關鍵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态,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台,讓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湧現出來。”
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農業農村部在部屬三院選取了12個研究所進行改革試點,解決評價導向“唯論文、唯獎勵”、評價方式“一把尺子量到底”等長期存在的問題。在試點單位的評價導向上,将科技活動類型分為基礎前沿研究、公益性研究、應用技術研發3類。基礎前沿類突出研究質量、原創價值和實際貢獻,公益性研究類突出實現國家目标、支撐行業發展和履行社會責任等,應用技術研發類突出成果轉化、技術轉移和經濟社會貢獻等。近期第三方評估結果顯示,各試點單位堅持“四個面向”,聚焦科研機構主體定位與核心使命,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明顯提升。在試點基礎上,農業農村部及時印發了相關文件,指導全國農業科研機構加快構建以研究創新度、發展貢獻度、産業關聯度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
圍繞“定位明确、法人治理、管理高效、開放包容、評價科學”的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建設要求,部屬三院全部實行了章程管理,立足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供給等主責主業強化科技支撐,賦予農業科研機構在财權、物權以及職稱評聘、引人用人、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權,切實為科研機構松綁解套。
機構活,人才活。科技創新生态改善了,既能彙聚一流人才實施頂層設計、領銜攻關“卡脖子”技術,也能激勵勇于奉獻、甘坐“冷闆凳”的一線創新實踐者乃至大國工匠,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敢于創新,科研項目不斷取得突破,科研成果繁花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