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在线登录

發展内生動力何以源源不斷

——體系創新加速農業科技發展和成果轉化
2022-08-13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字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生産連年豐收,農業科技不斷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5%。一項項科技成果是怎樣産生的?又如何紮根大地變成生産力?科技創新、推廣服務、農民技能培訓三大體系建設是取得這些成就的支撐和保障,在加速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

  

 

  産業技術體系:整合各方資源,實現“1+1>2”

 

  受去年秋汛影響,冬小麥弱苗比例高,農業農村部緊急啟動“科技壯苗”專項行動。國家小麥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劉錄祥第一時間組織45位崗位專家、50個綜合試驗站站長,分赴5省進行苗情調研和科技幫扶,服務250個區縣,輻射全部小麥主産區。

  縱向協調、橫向協作,弱苗變壯苗,夏糧再豐收——這就是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的神奇魔力。

  過去,我國農業科技存在資源分散、協作不力、科研與産業脫節等問題,尤其是科技與産業不能有效連接,導緻許多科技成果束之高閣。2007年以來,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部聯合财政部圍繞産業需求建立了水稻、蔬菜等50個主要農産品産業技術體系,每個體系設置1個國家産業技術研發中心和1名首席科學家,實現科技力量縱向布局。産業技術研發中心即首席科學家所在單位,下設遺傳育種、栽培/養殖、病蟲害/疫病防控、産後加工、機械設備、産業經濟等功能研究室,聘用了2600多名農業科技專家,開展關鍵和共性技術攻關、集成示範。“以前科研和服務主要是各地高校、研究所及推廣部門橫向性、局域性開展工作,延伸及輻射範圍有限,示範效應較小。體系成立後,采取縱向協調、橫向協作的策略,有效整合全國小麥研究力量,實現了從國家到省、市多層面的縱向統一協調。”劉錄祥說。

  “不為所有、但求所用”,這是建立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的初衷。以小麥為例,可以看出不同層面、不同地域的科研力量是如何在體系中發揮作用的。小麥是我國兩大口糧之一,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國家小麥産業技術體系支撐下,小麥單産由2015年的359.7公斤/畝增長到2020年的382.8公斤/畝,增長6.4%,科技貢獻主要體現在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新模式的創新和應用等方面。

  品種方面,體系發掘和創造了一批優質育種材料,育成推廣了“安農0711”“魯原502”“鄭麥7698”“百農207”及“石麥”“揚麥”“淮麥”等一批優良小麥品種,在小麥主産省推廣種植,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對提高單産的貢獻率達50%以上;技術方面,體系為小麥豐産提供了病蟲草害綠色防控,集成推廣高産高效、綠色生産、綠色儲糧和高效加工等技術支撐;機械方面,小麥機械化技術裝備實現了由數量增加向質量提升轉變,小麥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7%,機收損失控制在了2%以下,顯著提高了小麥生産效率;新模式方面,集成創新的長江流域稻茬小麥綠色高效生産模式、黃淮平原冬小麥固碳減排豐産高效栽培技術模式、麥田土壤有機質快速提升和一次性施肥技術模式等小麥生産新模式,也顯著提升了資源及投入品的利用效率。

  十多年來,50個體系取得了200多項标志性成果,研發1130個新品種、4280項新技術,研發技術占到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的一半以上,被企業采用的新工藝達700多項。

  

 

  技術推廣體系:将科技成果送到農民手裡

 

  “玉米帶狀間套作大豆,通過擴間增光、縮株保密,能夠使玉米基本不減産、大豆增收一茬。”内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農業種植基地裡,農業技術人員正在對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作業進行實地指導。

  一項技術,隻有送到農民手中用好,才能變成生産力。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是近年來國家主推的重大項目内容之一,農技推廣體系就是要将它實實在在送到農民手中。目前,我國的農技推廣體系以政府建立的農技推廣機構為主體,市場化服務力量為重要補充,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廣泛參與、互相協作,點面結合促推廣,在解決農技推廣“最後一公裡”落地見效方面發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中央财政每年投入29億元,以重大項目實施為牽引,支持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個計劃單列市、2個直屬墾區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實施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加快重大技術推廣落地,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累計投入資金2億多元,建成村級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450個,推動地、縣、鄉三級技術幹部定點包聯服務機制落地,開發“信息田園”信息平台,成立自治區農業科技服務“百人專家組”入駐平台提供遠程在線技術服務,推動基層農技服務觸角延伸到底,解決農技服務“最後一公裡”問題;在吉林省敦化市,每個鄉鎮都開辦田間學校,并建立面積5畝左右的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供學員學習。

  近年來,我國每年在各農業縣(市、區)打造6000餘個技術先進、運行規範、帶動明顯的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遴選培育50萬個左右的農業科技示範主體,通過農技人員與示範基地、示範主體精準對口服務,發揮典型引領帶動作用,促進科技與生産、集成與示範、培訓與推廣緊密結合,推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集成熟化落地示範。

  農業院校、科研機構和社會化服務組織也促進了農技推廣的“點”的突破。在安徽亳州,小麥體系劉錄祥團隊在渦陽縣集成示範推廣節水節肥節藥“三節”技術,通過“做給農民看、領着農民幹”,綠色防控逐步得到農民認可,特别是新型種子包衣拌種劑開始大面積推廣。

  在每年分級分類組織20萬人次的農技人員進行脫産業務培訓基礎上,農業農村部門每年遴選農技推廣骨幹人才開展重點培訓2萬人次。除此以外,信息化發展也在進一步加快推進“最後一公裡”問題的解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農技推廣信息平台”是農業農村部今年重點打造的農技推廣信息服務平台,彙聚了2萬多個農業生産實用技術、15萬多個春耕視頻、1000多萬張農情圖譜等重要資源,在全國2600多個縣(區、市、農場)全覆蓋應用。

  

 

  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讓農民能學、會學、會用

 

  “玉米收完後,稭稈全部留在地裡,來年不耕地直接播種,相當于為土壤增加了50毫米的降水,還能防止珍貴的黑土被水沖走或者被風刮跑。”2015年,在吉林省梨樹縣農廣校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上,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開始學習玉米稭稈覆蓋面耕種植技術。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最根本的是提升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近年來,我國已建立起一套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已經累計投入159.9億元,培育高素質農民超過800萬人次。

  “體系的構建,為農民構建了一個能夠學、學得會、會應用的綜合場景,是農民長期學習的穩固依靠。”農業農村部科教司相關人員表示。

  農民想學就能學。各級農廣校、農技推廣機構,各地農業職業院校等教育培訓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為農民提供了充分的學習場所和系統化的學習資源。“我現在可不是僅僅學一門技術,還要學生産、經營到管理等方面知識,體系化的培訓,為我提供了一個綜合、全面提高的機會。”韓鳳香說。

  組織化、系統化的學習使農民與市場、其他産業各鍊條環節建立聯系。“線下的培訓都是組班制,往往一個班一個産業或産業鍊,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形成了一種共赢共生的連續狀态。”農業農村部科教司相關人員表示。

  随時随地都能學。農業農村部建立了全國農業科教雲平台,實現了教育培訓基礎機會的普及化。隻需在手機客戶端下載平台APP,無論身在哪裡都可學。

  要讓農民學得會。師資和教材,保證了農民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全國共有7.29萬名專兼職教師納入全國農民教育培訓師資庫。開展全國共享師資隊伍建設,推介農業創業培訓師資、農業經理人培訓師資、鄉村振興實踐指導師共187人。

  要讓農民在實踐中學,學了還要會用。依托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農民田間學校,不少地方都建立了集教學、生産、培訓,技術研發和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實訓基地。截至目前,全國農民教育培訓信息管理系統入庫的基地總數為11954個;農廣校體系共建設農民田間學校近1.73萬個。

  近年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隊伍規模持續擴大,産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示範帶動作用持續增強,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關閉

Top
 

©2016 beat365在线登录 版權所有
   地址:河北省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希望新區緯一東路西150米 郵政編碼:895165213 郵箱:yzxx@hbhangdian.com
黨政辦公室電話:895165214  
實習監督咨詢電話:027-87697236(工作時間)   17386008323(非工作時間)
冀ICP備16025391号-17  網站維護:網絡中心

XML 地圖